🏠 一場成功的買房,從來不是「買到最便宜」,而是「買到對你來說最適合的」——
但你若連自己為什麼要買房都搞不清楚,就容易被別人的標準綁架,最後做出錯誤選擇。
📌 你是為了什麼買房?四種常見動機
在看房之前,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:
「我為什麼想買房?」
你可能是:
- 🧍♂️ 自住需求:想擁有一個穩定、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
- 🏦 保值資產:通膨加劇、想把錢換成實體資產放著安心
- 📈 投資考量:想賺房價漲幅或未來轉手的報酬
- 👪 孝親或成家:給家人一個安定的居所
⟶ 每種動機,對「地點」「房型」「預算」的要求都不同。
如果你同時想要保值、又想自住、又想投資,那會很難做決策。
⚖️ 購屋動機 vs. 預算現實:要先找到平衡點
你想住市中心,但預算只夠郊區;
你想住三房兩廳,但只有頭期款 50 萬。
這不是不能買,而是要先建立現實期待。
建議試著這樣思考:
✅ 什麼是「現在一定要有」的?
✅ 什麼是「未來有機會再換」的?
比起「買一次就到位」,
設定階段性目標+可接受的妥協條件,才是務實起點。
🔍 自住需求怎麼列?換屋計畫怎麼想?
如果你是買來自住,可以這樣做基本盤分析:
需求類型 | 問自己這些問題 |
---|---|
🧭 生活圈 | 我要靠近上班地點?父母?孩子學校? |
🛋 房型坪數 | 是單身居住?情侶同住?還是有養寵物? |
🛌 生活習慣 | 我需要開放式廚房?在家工作空間?陽台洗衣? |
🛤️ 未來變動 | 幾年內會結婚生子?會轉職或搬城市嗎? |
把需求列出來,可以幫助你日後快速篩選物件,
也有助於評估「這間房能陪我走幾年?」
✍️ 小作業:寫下你的買房動機+居住想像圖
你可以打開筆記或手機記事本,完成以下練習:
📄 買房動機
範例:
想買一間台北市小套房,自己住,未來也能出租保值。
因為租屋多年感覺很不安定,想擁有自己的空間。
🖼 居住想像圖
範例:
一個人住,有個小廚房和陽台,通勤 30 分鐘內,生活機能便利。
晚上回家能煮飯、看劇,有時候朋友來過夜。
這將是你接下來篩選物件、評估房型、甚至選區域的重要依據。
每次猶豫時,回頭看看自己最初的理由。
🧭 小結:明確目標,才能買到合適的房
買房前,先問自己「為什麼要買?」
不同動機=不同選擇邏輯,混淆目標會讓你陷入選擇障礙。
設定好「需求優先順序」,
才能避免盲目追風或後悔。
用動機+想像圖作為你未來看房的決策指南。
下一篇,我們將進入實際預算規劃——
👉 EP02|買房預算怎麼抓?頭期款不是全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