🔍 不做功課就看房,就像沒查評價就買機票。
你可能走進一間漂亮的接待中心,但不知道這建商三年前有交屋糾紛、出名延遲。
買房前的調查功課,就是替你的每一分錢與未來生活把關!
💸 實價登錄怎麼查才正確?避免被包裝價格誤導
實價登錄不是照著數字抄,就能知道行情。真正的功課是這樣查:
✅ 三步驟比對法:
- 查「同社區」的成交紀錄(看樓層、方位、戶型)
- 查「同區域」其他建案的行情(區域行情基準)
- 查「建案自身」的揭露時間點與成交價(是否被自家高樓層灌高價)
📌 小提醒:
- 預售屋價格常有「高樓層拉高均價」現象
- 中古屋則要注意「特殊戶型」是否拉低均價
- 不同時期的價格也要與當時市場氣氛一起看
🏗️ 建商背景怎麼查?有沒有官司或交屋糾紛?
你會查公司評價才面試,那查建商背景更不能省。
📌 基本查法:
- 查公司登記資料(經濟部商工登記)
- 看過往建案紀錄(是否有交屋過,是否照合約施工)
- 查代銷與建商名稱,搜尋「建案名稱+糾紛/延遲/偷工減料」
📌 進階查法:
- 司法判決書查詢系統(搜尋是否有交屋訴訟)
- 加入地方房產社團、PTT 房版、Dcard 等,爬文經驗談
- 看 Google Map 評論與 YouTube 看房主分享評價
🔍 一間有交屋爭議紀錄的建商,往往不是第一次出問題,不能僅看廣告包裝。
🚉 區域交通與發展資料從哪裡找?
不是聽建商說「這裡未來有捷運」,就能放心。
📌 政府官方資訊最可靠:
- 捷運與鐵道建設:交通部鐵道局、捷運局官網(查進度)
- 區域計畫與開發案:都市計畫書、地政局網站、國土計畫平台
- 未來開發案:市議會預算資料、公共工程公告平台
✅ 檢查是否為「確定預算的公共建設」而非「構想中規劃」
預計動工、完工年份是否合理?位置與基地距離是否真的有利?
🧭 社區氛圍調查:問人 + 自己走一圈
廣告上看不出來的生活感,要靠「親自走訪」和「當地人經驗」補上。
📌 這樣做你的生活實驗:
- 白天去觀察社區人流、環境整潔、鄰里互動
- 晚上去感受夜間氛圍、燈光安全度、噪音狀況
- 假日再去一次,看是否過於吵雜、停車是否難找
📌 問住戶:
- 問管理員「這裡入住多久了?住戶類型多嗎?」
- 跟超商、早餐店老闆聊天:這一帶算不算安全?最近有沒有在蓋新東西?
沒有生活感的社區,就算新也不一定適合你。
✍️ 小作業:請你完成這份看房功課清單 ✅
請列出你目前正在考慮的前兩個區域/建案,並逐一完成以下事項:
- ✅ 查實價登錄價格(社區 + 區域)
- ✅ 查建商過往紀錄(有無交屋評價、網路口碑)
- ✅ 查交通建設與都市計畫進度(有無官網證據)
- ✅ 造訪社區一次,並實地觀察生活氛圍與安全性
這份作業會成為你未來「下斡旋」前的重要參考依據!
📌 小結:買房不是靠感覺,越多資料、越有底氣
有些人一看到樣品屋就簽約,後來才發現交通根本不通、建商根本沒評價、屋況完全交不出來。
這些災情,其實 90% 都可以靠「前期調查」預防。
買房前,不怕你慢查、只怕你沒查。
下一篇,我們會正式進入《現場看房實戰技巧》——
📌 EP06|實地看房該問什麼?哪些細節會影響決定?新手也能問出門道!